专题一: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,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
核心观点: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,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。
重要知识点:
1. 本质属性:作风问题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治生态,是“人心向背”的晴雨表。
2. 历史教训:脱离群众会导致“无形的墙”阻隔党群关系,最终威胁党的执政基础。
3. 现实意义:作风建设是应对“四大考验”(执政、改革开放、市场经济、外部环境)和防范“四种危险”(精神懈怠、能力不足、脱离群众、消极腐败)的战略抓手。
4. 实践警示:脱离群众具体表现为“三脱离”(脱离基层、脱离实际、脱离群众决策),如部分地方在政策制定中忽视群众听证程序,导致政策执行阻力增大。
专题二: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
核心观点: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,党性问题不解决,作风建设就无从谈起。
重要知识点:
1. 思想根源 :作风问题反映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,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是否正确。脱离群众、形式主义等问题的本质是党性不纯的表现。
2. 解决方向 :强调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通过思想教育(如“三严三实”)和纪律约束,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,筑牢信仰之基。
3. 衡量标准:党性强弱的核心在于能否正确处理“公与私”的关系。
专题三: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
核心观点: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线,脱离群众必然走向失败。
重要知识点:
1. 实践要求:党员干部需“向下看”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(如扶贫、民生工程)。
2. 方法论:通过组织群众、宣传群众、服务群众等途径,巩固党群血肉联系。
3. 警示案例: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及时纠正,防止“小事”演变为系统性风险。
专题四: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
核心观点:八项规定是“徙木立信”的破题之举,以“小切口”推动政治生态重塑。
重要知识点:
1. 制度刚性:八项规定是“长期有效的铁规矩、硬杠杠”,实施细则不断细化(如调研陪同人数限制)。
2. 示范效应:领导干部必须“以上率下”,带头落实精简会议、规范接待等要求。
3. 成果转化:八项规定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,为社风民风向好奠定基础。
专题五:持续深化纠治“四风”
核心观点: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是阻碍政策落实的顽疾,需以“钉钉子精神”整治。
重要知识点:
识别新表现:警惕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(强制打卡、点赞转发)、“表格抗疫”(重复填表报数)、“云端调研”(视频连线替代实地走访)等变种问题。
监督创新:运用大数据筛查、交叉检查等手段提升监督效能。
警示教育:通过“一顿饭”“一张卡”等典型案例强化“防微杜渐”意识。
专题六: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,身体力行,以上率下
核心观点: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“关键少数”,需以身作则形成“头雁效应”。
重要知识点:
责任机制:落实“三个严”要求(严于律己、严管所辖、严负其责)。
实践路径:通过“五级书记抓作风”等机制压实责任链条。
考核导向:将作风表现纳入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体系。
专题七: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
核心观点:作风建设需与反腐败斗争协同推进,形成“三不腐”一体机制。“三不腐”指不敢腐(震慑)、不能腐(制度)、不想腐(觉悟)
重要知识点:
1. 联动逻辑: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具有同源性,需从源头治理。
2. 高压震慑:坚持“老虎苍蝇一起打”,强化不敢腐的震慑。
3. 制度衔接:将作风建设成果固化为党内法规(如纪律处分条例配套细则)。
专题八: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
核心观点:党风是社风民风的风向标,需通过党风引领社会价值重构。
重要知识点:
1. 示范路径: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(如婚丧简办)中发挥引领作用。
2. 社会效应:以党风促诚信体系建设,营造崇廉尚俭的社会氛围。
3. 文化浸润: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(如“由俭入奢易”历史智慧)。
专题九: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
核心观点:作风建设需从治标转向治本,构建制度保障体系。
重要知识点:
1. 制度完善:细化公车管理、公务接待等配套细则,强化刚性约束。
2. 技术赋能:建设数字化监督平台(如公车轨迹追踪系统)实现动态监测。
3. 评估机制: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,防止问题反弹回潮。